教苑春风吹几度 山形依旧枕寒流
——关于九江市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状况的调研报告
九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青云
2008年9月江西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改,三年内全体高中语文教师都参与了新课改的实施。2011年6月江西首届进入新课改的学生高中毕业,为了了解新课改实施情况,2010年3—9月,九江市教科所高中语文学科采取问卷、座谈、听课和随机访谈等形式,对九江市各个层次的普通高中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涉及100多位高中语文教师和近千名高中学生。本次调研目的是了解高中新课改后九江市广大师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九江市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课改目标达成效果,课改遭遇的困境等,并力图思考可供参考的科学对策。
一、调查结论
(一)关于新课改理念
对新课改理念基本认同。
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语文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理念在调查的教师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同。瑞昌一中有21﹪,九江一中有36.3﹪,修水一中有53﹪的老师认为本次课改最大的变化是理念的变化。瑞昌一中有26﹪,九江一中有56.5﹪,修水一中有32﹪的教师认为影响本次改革实施的最大因素是理念更新。瑞昌一中有26﹪,九江一中有40﹪,修水一中有20﹪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学生学法的改变。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绝大多数老师都是选择“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提高综合素养”两项,九江一中各占50%,瑞昌一中分别为42%、57%,其余各项为零,修水一中分别为32%、42%。这种认识既符合多年来人们对语文特性的讨论结果,也与新课标理念相同。新课标在陈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认为语文需要(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教师对新课改有期待。
在回答对本次课改最大的期待时,九江一中有100﹪,瑞昌一中有95﹪,修水一中有78﹪的教师希望为师生减负,提高学生素质。在座谈和随访中,老师们认为老师的做法、学生的学法都应该改变,课程改革应是应试教育改革。在座谈和随机访问时,教师们都认为新课改的设想和理念先进,都表示赞同。
新课改理念难以落实。
在回答“课改前后课堂教学的变化”时瑞昌一中有42﹪,九江一中有65.2﹪,修水一中有53﹪的教师认为自己正在努力探索;瑞昌一中有51﹪,九江一中有56.5﹪,修水一中有18﹪的教师认为在赶进度,没想到其它。而回答已经有改变的分别为瑞昌一中0.05﹪,九江一中8.7﹪,修水一中0.1﹪。在座谈和随机访问时教师们认为新课改理念虽好,但脱离目前的中学教育实际。在对学生的调查中,51%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升学和考试,70%—80%的学生认为目前教师的讲课时间合适,40%-53%的学生认为他们经历的课堂情境是老师先讲课文、再讲思考题,最后作延伸讲解,认为语文课效果一般的分别为31%、36%、24%,这些现象在县区学校尤其明显。而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讲法并没有太多改变。在教育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中,新课改理念还只能静卧在文本中。
(二)关于语文教学状态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兴趣。
在回答“你教语文课的特点是什么?”时,多数教师选择“注意培养兴趣”,九江一中有34.6﹪,瑞昌一中有38﹪,修水一中有53﹪的语文教师作出这样的选择。“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兴趣培养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特点决定的。语文重积累,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看来这一点已成为各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共识。
探究性的生本课堂初现端倪。
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经历的课堂情境是老师先讲课文、再讲思考题,最后作延伸讲解,但排在调查人数第二位的是“老师指导,学生探究或讨论,师生共同反思和总结”,三所学校所占人数比例分别为14%,21%,24%。
语文教学策略各校迥异。
在回答备课特点时,各校回答人数最多的选项各不相同。九江一中有41.7﹪的教师选择“喜欢按自己的个性思考教学”,瑞昌一中有57﹪的教师选择“从内容入手,思考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修水一中有53﹪的语文教师选择“从方法入手,思考先怎么教,后怎么教”,也有个别学校选择“教参怎么说就怎么教”的人数比例比较高,占26.9%。在回答“你教语文课的特点是什么?”时,九江一中教师无人选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而瑞昌一中有42﹪,修水一中有23﹪的语文教师作出这样的选择。
处理语文教材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
九江一中选择这一项的教师最多,占47.8%;瑞昌一中的也比较多,有21%的教师这样认识,另外有21%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修水一中36%选“如何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多数教师善于提问,但是提问质量不高的也很多。
在回答有关教师提问这一问题时,被调查学生选择“经常提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而且给我们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的人数最多,最多的学校达72%,最少的为29%,均为各项中人数比例最大的。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有个别提问,且大都是记忆性的和机械性的提问,老师一问就可以马上回答的,所调查的学校选这一项的学生分别为14%、21%、24%。当然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学生不太积极回答老师提问,有害怕答错的心理。
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中最困难的地方是语言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分别占20%左右。县区学生对于语言应用题、写作也觉得困难,占被调查人数的16%—35%。
学生课堂学习方式近半数采用被动的听记为主,三所学校被调查学生选这一项的比例分别为49.2%,48%,57%。
在完成必修和选修的教学中,各校选择最多的都是“教学内容过多,在规定时间内很难完成”。选择人数归第二位的选项各有不同,九江一中17.4%的老师认为“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瑞昌一中各有21%的老师选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和“学校没有合理统一的安排”,修水一中则为“教材太难,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占被调查人数的24%。
(三)关于选修课
开设选修课是本次课改最大的特色,也是老师们既欢迎又感到困难的地方。
语文教师认为自己经过努力可以开设一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选这一项的教师九江一中有50%,瑞昌一中有26%,修水一中有51%。认为完全能够开设一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的,九江一中有36.4%,瑞昌一中有26%,修水一中有20%。各校对开设选修课认识稍有不同,瑞昌一中有31%的教师认为比较为难,是各选项中人数最多的。
关于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教师选择最多的为“有很大的拓展”。九江一中有40.9%,瑞昌一中有26%,修水一中有42%的教师选择这一项。其余各项认识不太统一,九江一中有36.4的教师认为必修与选修之间“重复”,瑞昌一中47%的教师认为必修与选修之间“没有多少联系”,修水一中16%的教师认为必修与选修之间“互补性差”。
对江西规定选修的5个选修模块,选择“有的选修课没价值,编得不好”人数最多的是九江一中和瑞昌一中,分别占45.5%和36%,修水一中选这一项的老师归第二位,占36%;选择人数较多的选项还有“应该选这几门”,九江一中有27.2%,瑞昌一中有26%,修水一中有33%。主张“应该实行走班制”的教师也较多,九江一中和瑞昌一中分别是22.7%,31%。
(四)关于新课改教材编写质量
和旧教材比,新教材总体得到肯定,但各校评价不完全一致。认为比旧教材更完整,更系统,更科学的教师瑞昌一中和修水一中均占36%,在各选项中比例最高。认为不如老教材的,九江一中被调查教师中有36.4%,在各选项中比例最高,瑞昌一中占21%,修水一中则仅占8%。
对课文后练习设置各校看法不一。九江一中认为“吸收了最新的成果,更科学”的占53.3%,认为“有创意”的占33.3%,为各项中比例最高的选项。瑞昌一中选择人数比例最高的项为“不够理想”,占42%,修水一中则为“部分题目没有抓住课文重点”,占28%。
另外从上文关于选修课的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九江一中和瑞昌一中认为“有的选修课没价值,编得不好”人数也较多。
(五)关于对新课改以后高考的期待
各校对新课改以后的高考看法基本一致,多数教师认为新高考应“保留江西卷特点,并尽量融入新课程理念”,有这种认识的教师九江一中占76.5%,瑞昌一中占31%,修水一中占53%,均为各选项中比例最高者。
对选修课在高考试卷中的呈现方式,各校看法也比较趋于一致。选择“要体现,选修内容以选做题的形式呈现”的教师,九江一中占54.5%,瑞昌一中占52%,修水一中选这一项的老师占26%。选择“要体现,选修内容以附加题的形式呈现”的教师也比较多,九江一中占40.9%,瑞昌一中占36%,修水一中选这一项的老师占31%。
二、原因探究
经过调研,我们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显现的教学现状喜忧参半。可喜的是广大教师对新课改是拥护的;堪忧的是新课改的实施并未带来教育教学的变革,仅仅是教材有些变动,教师教法有改变的很少,大多数教师和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并没有多少改观。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五点。
(一)新课改理想化色彩过浓。新课改高举教育理想主义旗帜,主张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吸收了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西方最新的理论元素,极具理想色彩。就高中语文来说,新课标提倡人文,注重语文素养,摒弃教条化的知识性教学,开设选修模块,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拓了空间。
(二)中国基础教育现实的极端功利化。大多数人的学习目标在于考试和升学,这一现实不允许教育资源在超功利的个性发展、人文奠基等方面漫游。学生紧张的应考生活仍然是当今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主旋律。广大师生在新课改后对教学资源及其管理方式的取舍标准不会改变。
(三)传统包袱过重。从教师个人教学行为定式、学校管理模式、教育的社会氛围等整个教育姿势都已经定型,在没有强大外力推动的情况下,教育自身难以有太大的作为。
(四)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许多优秀的教师总是在探索在改变,始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他们是教改的中流砥柱,在没有把教改上升为国家行为时,这部分人所作为的就是今天教改要求做到的;而另外多数教师则忙于应付教学任务,无力提升自我,无力进入研究的状态中工作,当然也无力对抗现实,他们被习惯和传统推动,不可能做教改的急先锋。
(五)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从小就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大量的做练习,不喜欢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运用这一方式,因为应试需要大容量、高效率的熟练地接受、巩固技巧、知识。
三、应对策略
(一)培植教育土壤,酝酿教改空气。
教育是系统工程,是和社会相互牵制的,教育改革的推进,与高考制度,高校招生制度,社会用人制度,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水平是紧密相关的,这些方面都应该配套进行。如果招生多元化,用人重素养不唯学历,人才认同多元化成为社会共识,教改的大力推进就极有可能。要让教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教改的时机才会成熟。在适宜的社会空气里,教改势在必行,不改不行;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一厢情愿地从上往下以政令方式推广,方能水到渠成。而且从上往下的政令威势事实上正在逐层弱化,万变不离其考,终点又回到起点,教改的实效甚微。
(二)立足教育现状,渗透教改精神。
教育改革的理想包含着巨大的良性因子,自然会受到师生的欢迎。在对普通中学进行随机访问时,教师们表示这次课改比较受欢迎,因为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尽管如此,目前教育的现实还不适宜大踏步地跃上理想的王国,当前人们对教育的功利化考量还无法根除,教育理想的实现还没有足够肥沃的土壤。因此在课改实施之后,一些升学压力很重的重点中学仍然在走老路子,甚至抱怨新课改带来的麻烦和不习惯。因此要向推动新课改,决不能梦想一蹴而就,而应该循序渐进,逐渐渗透。比如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力推高效课堂,推行一部分可操作的教改内容,在起始年级小范围内实行走班制选修,小部分内容运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教学等。
(三)优化教育质量,鼓励教改精英
教改的落实需要均衡教育,而均衡教育又需要坚实的社会条件,这在目前的九江很难做到。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对那些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优秀老师大力颂扬。要激励那些既可为高考做出贡献,又努力把应试与教改紧密结合起来探出新路的教师和学校推广开来。这样的老师方可令人信服。
(四)拓宽语文视野,提升语文质量
语文教学从来就不可能是单纯的语文知识教学,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育从来就是和人的人文素养、个性发展相生相伴的。纯粹应试的手段并不能在语文身上立竿见影,所以语文在遭受纯粹应试的蹂躏的同时,又保存了许多的语文味。语文教学在起始年级大可不必钻研应考技巧,大可不必计较分数得失,应该大张旗鼓地提倡语文素养的培育,可以广泛地阅读,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教学,不必亦步亦趋地围绕分数安排教学。